01 理想状态:退休状态。不做琐事,只需要专注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。
退休状态&完美状态
《纳瓦尔宝典》
不用为想象的明天牺牲今天,活在当下。
就是玩,完全的享受过程。
无忧无虑地做自己感兴趣、想做的事情。
有一个可信赖的管家帮我处理一切杂事。
【例子】蝙蝠侠里的老管家,蝙蝠侠只需要拯救世界。吃什么、穿什么、用什么,都不需要我操心,完全交给他。
琐事包括什么。
整理家务、整理收纳空间。
卖东西,和买家沟通,后续可能的扯皮。
买菜做饭。
买东西挑选的过程,不合适的后续。
无效的浪费时间的社交活动:过年、聊天、出门闲逛。
想明天穿什么。
对比价格,为很少的优惠凑单。
轻信别人所谓的建议和分享。(因为小红书,频繁更换自己的护肤品,最后成为敏感肌,只能用水清洁脸部)
没法分清自己是真的需要还是欲望,经常因为到底要不要买东西而焦虑,纠结自己到底要不要买。
对自己有意义的事。
不用考虑生计,不用担心意外的情况下,我最想去做的是什么,最感兴趣的是什么?
去拍一部伟大的电影,像玩一样地用画面去讲故事、去实验。
02 现实状态【发现问题】:有太多分散精力的事情,不知道什么是对自己好的。
为什么自己掌控不了生活?分块去想,先想大块,再想小块。其中有什么是不变的因素。
现实状态1:想太多,做太多琐事,不会做减法。
认知不够。
容易被各种视频、文章带风向,没有判断力。
被不可证伪的思想左右。
在做枯燥的、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时总是被打断,觉得痛苦,并不会享受那个过程。
轻易相信别人的分享、所谓的经验。
考虑的东西太多,考虑质量、考虑价格、考虑优惠等等。
欲望:脱离规划的都是欲望?
有没有考虑的必要?以前的人会不会考虑?
显然大多数都是没有必要的。
以前的人只会考虑家务生活上的,接触不到的不会考虑或者考虑不到。
误区:做完减法不等于结束。
问题:以前的人考虑的东西少,为什么也不见得人人都找得到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?
一、他们考虑的少不是主动的,被动的,就算想考虑,也没有条件。
二、最关键的是,空出来的时间,人们并不知道该怎么选择,什么才是对自己有好处的,对未来有帮助的,什么是立刻可以开始做的。【例子】极端的做减法,减到房间里什么都不剩下了,然后看书,但是以数量为目标,讲自己一年看了多少多少书,但这些书怎么指导的实践,不知道。
现实状态2:不知道什么有益,不知道怎么开始。
不改变认知,还是沿用之前的习惯和想法,即使把家里的东西都丢了,只剩下必需品,还是会继续买买买,继续被忽悠,重蹈覆辙。
空下来的时间想做自己以前觉得没时间或者没精力做的事情,觉得太困难太遥远,不知道怎么开始,继续开始刷手机。
为了充实而充实,比如,为了读书而读书,这是一种被普遍认为对自己好的事情,盲目追求数量,要想想看的东西可以给自己的目标有什么帮助。
03 分析问题——做减法
做减法是要把生活中重复的有规律的形成模板,高效。
做减法是要减掉自己试错的次数,无论是现实的东西还是虚拟的经验。
做减法的方法:参考别人的、自己摸索的。
做减法的方法 1:参考别人
可行性
时代原因
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
不止是做减法的时候会想到先参考别人,现在的网络时代,获取信息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,任何时间、任何地点,只要有一台联网的手机就可以,特别容易实现。
搜索引擎和算法的进步
根据你搜索的内容更加精准的推荐内容给你。用户获取信息更加快速、形象。相较于传统的用文字分享的形式,现在更多的使用图片视频,信息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。
平台的多样化
网络的迅速发展也催生了一波又一波的社交媒体平台,承载多种功能,比如娱乐、社交、信息等等,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使用。
内容生产的民主化
每个人都是分享者、都是内容的生产者。生活中我们就是在无时无刻地进行测评,有时候只是没有意识。比如,你给朋友推荐的蛋糕、衣服;老师交给学生的背诵口诀;工作中经验的分享;给电影打分评价;给买的东西评价……这些其实都属于测评分享。
有了网络,人们有更多的分享的平台,人们的分享有了更多的观众,衍生出测评博主这个职业,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和弊端。
心理原因
追求及时的满足和便捷性
人们的心理,使得他们倾向于能够快速给出答案的工具,那些软件以及内容的出现就满足了大家的这种需求。
社交动机和社交认同
分享信息往往就意味着点赞、转发、评论,也就是认同,会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群。
信息过载于筛选需求
人们想看自己认同的内容,想看和自己想法相似的内容,平台提供的推算机制帮助人们快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。
同时也会有局限性,推算机制太精确,导致看到的都是你的认知和价值观能接受的东西。
【例子】和父母交换看抖音,互相都看不下去。我妈手机上最多的就是鸡汤,向佛许愿;我弟手机上最多的就是小姐姐、优秀、创业经历。
无论是从时代的角度,还是从心理的需求出发,我们必然是要参考到别人发出的信息、观点,信息搜寻和社会证据,
真实性
如果只是身边的人推荐给你,那个人肯定是用过的,分享的东西最多就是不适合你,或者有时候关系好的,这个面膜真的不错,你拿一个去试试看,都是可以。
网络则不同,有利益的牵扯,一是不清楚对方是不是真的用过,二是不知道对方说的是不是真的。
就算真的有 up 说自己不是广告,你信不信?真的会有人嫌钱多吗?
【例子】轻信小红书推荐的各种水乳产品,用到烂脸,哪怕是开始敏感了,还要继续在小红书上寻找解决的方法,最后去医院,只能用清水湿敷。
局限性
本身这个就不在大家的考虑范围之内,可能人都是自私的,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去想事情,但是
再怎么分析,再怎么有团队,也不可能涵盖所有人的使用习惯,所以买回来的东西也是可能会不适合你,别人分享的经验不适合你。
时效性
有的事情的弊端是需要时间去验证的,这段时间好用,不代表它可以永远这样用下去。
多维性
有没有从不同的维度为受众考虑,有的就是在意价格,有的就是在意质量,要为不同需求的人群推荐不同的东西。不能给小米预算的受众推荐明基。
自己探索的弊端:耗时,逃避。
【矛盾性】自己尝试产生的弊端,耗时、性价比低。
不参考别人的,那我自己尝试总可以了吧。
用最简单的买东西来举例,假如我现在需要一支签名的笔,我不信那些人的推荐,我就是要自己买自己尝试,可不可以呢?当然可以。
然后我买回来一大堆笔,一一尝试过去,做了精细的表格,最后选中了一支,但是我一个月都签不了一次名字,我只是被我想象中的需求欺骗了,而且花了很多时间、金钱、精力研究了一个我使用频率非常低的东西。
【逃避性】自我欺骗,观测时间分配。
问题:大家其实都知道自己生活的时间被浪费在哪里了,但是为什么还是控制不住?而且还会倾向于将问题归结于外部原因?
【例子】我知道我的时间被花在杂事和看手机上面,网友看到我吐槽 B 站的视频之后也给我指出我的问题,两年发了 40 多个视频,确实不该有多少收入。但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责怪别人,你们不懂我写稿子要花多少时间,还要改好几遍呢?你们不懂找素材多费时间?拍画面也要花很多精力,拍漏了还要补拍的?剪视频的步骤有多多?我还要剪初稿、最终版……总之就是不是自己的问题,这也是很多人的惯性想法,永远都是别人的错,自己最好。
04 分析问题——做加法
说出一个自己认为有意义、想做的事情很简单,但是人们往往对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看的太简单、太容易,忽略了自身的能力、坚持程度、社会环境。
分析的角度:先决条件、个人能力、社会环境、指导。
每个阶段都有里程碑。
阶段一:选择和分析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,分解到可执行。
选择
选择要具体到职业或者某项技能。
选择的时间点。
以我自己来说,当时受到环境的影响,觉得考研很有必要,身边的人好像都在考研,浪费了时间。
看我视频的人也分阶段,在上学的……在工作的……
分析个人能力
误区:高估自己对于选择的事情的兴趣。 门外汉的心理,都以为很简单,其实真正做起来根本坚持不下去。我以为我很喜欢画画,但是真要让我每天无聊的画线我肯定也坚持不下去。【例子】陈丹青说喜欢画画。
技能组合。 怎么让自己没有可替代性,不能被培训。现实中一般都会选择自己学习的东西作为方向,没有想过怎么让自己变得特殊。比如心理学、营销学加上视频博主,或许能更好的操控观众的心理。【例子】史黛拉视频内容的组成并不是只靠她一个人。
【例子】一条,辞职用存款做动画视频账号,家里空空如也,为什么依然不会成功,因为他把视频看的太简单了,只有剪视频吗?还要增加更多的知识能力,没有考虑到背后的技能组合。
社会环境
前景:考虑到 3-5 年之后自己选择的事情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,因为要给自己时间去练习和实践。
现实:多久可以养活自己。
风向
受众:多不多,尽量能够涵盖尽可能多的人群。
分解目标到即刻可行
不停地讲目标进行分解,分解到不能再分解,然后从中选择出最重要的、自己擅长的,开始练习。
导演:摄影、编剧、管理、心理学、哲学、艺术、判断力……
结合技能组合,最后总归要有个自己擅长,不被别人所左右的地方,比如斯皮尔伯格专长在海底世界,那么他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去判断别人说的对不对。
在不断分析的时候,你就会发现,如果你想要完成远大的目标,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做的事情,这样一看,你的时间还够用吗?把时间浪费在琐事上面还值得吗?
阶段二:实践、修正、练习、不同的阶段目标。
收集数据、监督自己:观测自己的时间都用来干嘛了,哪里可以用来修改提升,从而找到需要做减法的地方。
时间安排:该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就做什么事情,定死时间节点,比如起床、吃饭、睡觉。定死的时间不能被打断,即使是别人的邀请也要拒绝。因为自己定的时间段,很容易被破坏规矩。允许一个月有一两次破坏的机会。
模板,工作流:总结自己做事的一套工作流,一开始可以直接套用别人的,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迭代,一定要定期修改模板,并不是一劳永逸的。
统一的学习方法:前提是要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地方,比如,嘴皮子不灵光,可以先从锻炼自己的嘴皮子开始,不带脑子地念文章,慢慢改进目标,直到达到最终的目标。
阶段三:团队合作
05 解决方案:开源平台
解决方案:开源的平台,逐一解决问题。
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灵魂地参考】不能只参考别人的内容,也不能只自己埋头研究,必须把两者结合在一起。别人已经整理好的东西为什么还要自己再去研究一遍呢?在参考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灵魂,不能被牵着鼻子走。
【客观条件】先进的科技和AI,让这个平台在日后会成为现实奠定了基础,因为要实现真的很复杂。
【形成的过程】方法(我给出的)→反馈(用的人)→方法2→反馈2……
开源:真实性、时效性、矛盾性。
平时为什么会没有真实性,或者有些频道做着做着就没有真实性。其实就是被个人或者团队所控制,利益变成了他们最先考虑的。所以想要保证公平,只能让话语权、决定权落在每个人的手里,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,让大家看到尽可能多的不一样的声音。
筛选管理:发广告的移除,进入也有门槛。
因为我们是由所有人参与的平台,是一个自由上进积极的平台,大家会自觉自愿的分享自己的最新感受,所以,平台上的内容都是新鲜的。
正向的鼓励,被采纳多的人多、评分高的话予以奖励,这种经济上的补偿解决掉自己研究耗时的问题。
标签、分类:局限性、多维性、逃避性。
有的做的不好的视频,他不接受和他观点不一致的评论,删评拉黑这种是很常见的,久而久之,关注他的只能看到一种声音,这是一种局限性,也是和上面的真实性要结合起来。
有的视频会选择不同的人进行实验,至于结果,我只能说草草了事,有没有详细的参考价值真的不好说。
确实会有这样的问题,不同的人关注的重点不同,有的关注价格,有的关注质量,如果两边吵起来,会吵的没有天日,我要说服你,你有想改变我的想法,这样是非常低效的,也没什么必要的。
所以,在进入平台之前简单地做题分个社区,比如星座、MBTI、兴趣爱好等等,之后会再按照在平台上的浏览倾向划分到更加适合你的社区,这样大家就可以在自己的社区里友好讨论,让相同价值观的人在一起。
标签不是一尘不变的,人总归是会进步的,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社区里,用户们会不断地向上前进。
有的时候不同生活环境的人,可能考虑不到别的场景,因为根本没有经历过,靠想象的是不切实际的。【例子】韩雪拍外卖小哥。
志同道合的人多了,大家可以找相似的人互相监督,也可以找性格相克的互相监督,避免自己一个人会逃避。